|
湘潭夫婦成立京劇社團服務(wù)社會群文事業(yè)
第五屆國際(中國 .永清)暨紀念李蘭亭大師誕辰130周年京劇票友邀請賽上,夫妻倆代表湖南分獲金、銀大獎。
湘潭在線客戶端9月17日訊(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超)“這個地方要注意一下,音不能短,要長一點才好聽;手型要抬高點,這樣擺出來的姿勢才更有力……”9月17日上午,雨湖區(qū)雨湖路街道風車坪社區(qū)70號湘潭國粹藝苑京劇社團,65歲的張學高正細心指導著一位慕名前來學習京劇的學員。
在他身旁不遠的地方,妻子張水清安靜地坐在譜架前,一遍遍為學員們“吊嗓子”演奏曲目。夫妻倆和學員們有說有笑,相處得其樂融融。 張學高、張水清夫婦是湘潭資深的京劇票友。年逾六旬的他們,這些年堅持免費指導和推廣京劇藝術(shù),為國粹京劇在湘潭的傳播奉獻著力量。
青梅竹馬因戲結(jié)緣 夫妻倆演出時的留影
張學高、張水清自小在雨湖區(qū)平政路一帶長大,兩人不僅是鄰居,還是同班同學。“我倆從小就喜歡唱京劇。”張水清告訴記者,上世紀六十年代,每家每戶流行聽廣播。一次偶然的機會,她聽到一段現(xiàn)代京劇《紅燈記》,里面演員的唱腔深深吸引了她。自那開始,她迷上了京劇。
無獨有偶,比她大一歲的同班同學張學高也對這門國粹藝術(shù)感興趣。兩人一有空就聚在一起交流心得體會,有時學校搞文藝活動,他們就毛遂自薦為大家表演。 由于兩家的經(jīng)濟條件都不寬裕,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著廣播這個“專業(yè)老師”唱。久而久之,兩人的演唱技術(shù)都得到了顯著提高。愛情,也在期間悄然萌芽。1979年,青梅竹馬的兩人喜結(jié)連理。
成立京劇班義務(wù)推廣國粹 夫妻倆在表演
作為資深京劇票友,張學高、張水清夫婦早已習慣每天吊嗓子。即算是后來參加工作,有了家庭,兩人也從未中斷過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末,湘潭成立京劇研究社。聽到消息后,夫妻倆興沖沖地跑去報了名。工作之余,夫妻倆就和研究社的愛好者一起參加活動。
后來受多種因素影響,京劇研究社多次遷址,并經(jīng)歷5次更名。然而,不管外部環(huán)境如何變換,張學高和張水清始終堅持所學。到了2011年,為了更好地學習和傳播京劇藝術(shù),夫妻倆自掏腰包在風車坪社區(qū)盤下一處住宅,帶頭組建了湘潭國粹藝苑京劇社團,免費指導京劇愛好者。如今,社團的學員已發(fā)展到80余人,其中年齡最小的50歲,最大的84歲。
自從有了這個京劇社團,湘潭的一些京劇愛好者似乎找到了“家”,沒事就聚在一起排練、切磋,共同的愛好不僅讓他們學有所得,學有所樂,學員們還成為了知心朋友。尤其是近些年來,隨著退休學員越來越多,大家的活動也變得更頻繁。只要沒特殊情況,每周的一、三、五固定要排練三次。
兩人多次受邀參加演出
隨著票友的增多,張學高、張水清的名字也被越來越多的京劇愛好者熟知。這些年,除了參加區(qū)級、市級的文藝惠民演出,夫妻倆還受邀參加了多場國內(nèi)其他省市的晚會演出。每次參加演出,夫妻倆總是以最佳狀態(tài)展示京劇國粹。
今年9月初,第五屆國際(中國·永清)暨紀念李蘭亭大師誕辰130周年京劇票友邀請賽開賽。憑借過硬的專業(yè)素質(zhì)和完美的舞臺表現(xiàn)力,包括張學高、張水清在內(nèi)的湘潭國粹藝苑京劇社團的5名學員代表湖南分獲金、銀、銅大獎,成為本次大賽最大的贏家。
“京劇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健康,無法言喻。全心全意傳承好這門國粹藝術(shù),是我們最大的追求。”張學高和張水清表示,他們組建的湘潭國粹藝苑京劇社團沒有任何門檻。只要您愿意,愛學,隨時可以來。
原文責任編輯:劉超。圖文來源/湘潭在線客戶端